高密集度“人海冲锋”,这样的大场面好看?我是真不觉得!_作品_战术_志愿军
如果你对历史有一定了解,应该对“人海战术”这个词有所耳闻,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这个词曾被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用来抹黑我军的作战表现,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阶段。
当时,我们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展开了反击,终于将这些歪曲的言论压制了下来。如今,谁再敢提起“人海战术”,基本上都会被视作愚蠢而恶劣的代表。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各种文章中频繁提到志愿军当时所采取的战略和战术,这让更多的网友对我军当时的实际作战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当时的志愿军先辈们,凭借着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以及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战术手段,成功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可以说,他们将人类的各项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志愿军形象。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一系列优质的纪录片和影视剧作品开始做得不错。这里的“做得不错”并非意味着没有瑕疵,而是指在大方向和史实再现上没有问题。例如,我们最近提到的《功勋》中的李延年篇,就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的经典之作。
展开剩余79%然而,也有一些作品做得不尽如人意,它们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并传递志愿军精神的内核;并且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投入去研究如何把志愿军卓越的战略和战术进行恰当的影视化展现。所以,看这些作品时,我们难免觉得差了些什么。
一些网友表示:“我觉得没问题啊,拍得还不错。”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这样评论的网友,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志愿军的历史,很多细节没有弄清楚,仅凭影视展现来评判,觉得作品还不错。但问题在于,志愿军题材的影视作品背负着历史责任,它们不能脱离真实的历史背景。若影视作品与历史事实有明显偏差,那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例如,之前有一部电影《集结号》,如果对军史不甚了解的人看,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错,甚至现在的评分依然不低。但是如果真正了解军史的人来看,就会发现这部作品与历史真相之间存在严重不符的地方。因此,严肃题材的作品需要严格要求,观众们应当拥有这种权利。如果总是觉得这无所谓,那作为观众就会失去基本的追求,影视创作者也会失去压力和动力,如何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呢?
关于“人海战术”这个话题,现在在严肃的讨论中已经几乎彻底消除了这种误导性言论。毕竟,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它当时仅仅是战败者为挽回颜面所杜撰出来的说辞,只有最无知、最没有逻辑、最不知羞耻的人,才会去把这种废话拿出来再度宣扬。像韩国的一些作品,就正是出于这种不知羞耻的目的而进行误导。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在某些情节中复刻了“人海战术”的画面,甚至有的作品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密集程度比韩国的还要严重,这样的呈现让人十分不舒服。
对于这些影视化的展现,善意的网友常常会解释说:“不按真实拍摄是因为观众看不下去,没几个人会觉得好。”但问题是,能否在真实的基础上,找到更合适的呈现方式,去展现志愿军的伟大精神和战略战术呢?这让我想起了《大决战》系列,这些电影毫无争议地是经典之作,尤其是战斗场面的表现,十分壮观。
虽然如果严格按照历史中的战斗队形拍摄可能会显得不够生动,但《大决战》系列却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增大了人员密集度,巧妙地表现了冲锋、突破和支援等战术动作,既保留了战斗感,又兼顾了视觉效果。即使在抗美援朝的题材下,也有类似的作品,如《北纬三十八度》,尽管这部作品没有公开上映,但在一些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和《跨过鸭绿江》中,也展现了部分战斗画面。在这些作品中,尽管人员数量略有增加,但战斗感依然强烈,远比那些单纯展现“人海战术”的作品要真实且生动得多。
这些作品大多是多年前的产物,而如今的拍摄条件已经大为提升,从《功勋》等作品可以看到,低规模的战斗场面也有了很好的展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规模的战斗场面有着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但过于简化的“人海冲锋”场景已经显得不太合适。
实际上,“人海冲锋”的画面仅是其中一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战术表现上,很多作品往往只是简单的火力对抗,缺乏深入的战术展示。作为观众,我们期待的是看到真实的战术展开,而不仅仅是无脑的战斗。战争片的核心之一就是战术,缺乏战术展示的作品很难令人满意。
因此,单纯依赖“人海冲锋”的画面并不能解决问题,影视作品应当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加工之间找到平衡,特别是在战术表现上更要下工夫。以《大决战》为例,它的平衡做得很好。如果一些作品能向此类优秀作品学习,尽力展现真实的战术动作,而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那样的作品无疑会更加令人满意。
如今,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在“为什么打这一仗”方面已经有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但在“如何打赢这场仗”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打磨。我们期望创作者们能够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投入更多的心血,让观众们在未来看到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发布于:天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