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图展览丨停云寻屐——中国访友绘画特展(一)
福建省图书馆微信阅读小程序海量资源免费用
前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中国文化中对友谊的珍视。而中国文人画家则将这份情感升华为笔墨丹青,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访友图”。这类作品往往描绘文人雅士跋山涉水寻访知己的情景,或表现主客相逢把酒言欢的场面,成为文人画中最富人文情怀的题材之一。
本次线上展览“停云寻屐——中国访友绘画特展”将系统梳理这一主题绘画的发展脉络,通过三个模块:林泉之约、携琴访友、幽径迎扉,精选30余幅经典访友图,带领观众深入理解中国文人如何通过画笔构建友谊、山水与心灵的三重奏。
「林泉之约」
为什么文人画家总将友人的居所描绘在深山之中?
苍松为伴,
展开剩余92%清泉作引,
嶙峋山径,
缭绕云烟,
共同构筑出访友的场景。
在这些画作中,高士或策杖独行于瀑边,或驻足凝望深潭,每一处林泉景致都被赋予深意——青松象征坚贞的友谊,流水隐喻绵长的思念,而云雾则勾勒出若即若离的相知境界。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是路途的点缀,更是心灵契约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永恒共鸣。
1
扁舟访友图轴
作者:刘松年
尺寸:94×29cm
艺术时期:宋代
刘松年,南宋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画人物、山水。
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一叶扁舟的出现,为访友的叙事注入了流动的哲思与生命的诗意。它绝非仅是实现空间跨越的实用载体,而是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精妙隐喻:
舟行水上,本身就是一个“渡”的过程,它象征着访友者从喧嚣走向宁静、从纷扰走向纯粹的精神引渡。水面在此成为一道天然的精神净化场域,扁舟则是穿越这道屏障、抵达心灵彼岸的灵性方舟。
2
溪山访友图轴
作者:夏圭
尺寸:45.5x29.1cm
收藏机构:大英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此图绘溪山两岸,茂竹垂柳,一白衣高士携童徜徉竹丛,似是过桥访友,用笔简而润。
访友图的意象世界并非简单的自然景物拼凑。每一处山石、流水、云烟、小径、屋舍,都经过画家精心布局和取舍,营造出一个远离俗尘、澄怀味象的精神桃花源。它是对“林泉之志”的礼赞,是对“君子之交”的诠释,更是文人将内心对独立人格、高洁友谊与天地大道的向往。
3
雪夜访戴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41.5×81cm
艺术时期:明代
此图是明代画家戴进所画的历史故事题材“雪夜访戴图”,典故“雪夜访戴”里的“戴”,指戴逵,字安道,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图中王子猷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雪夜访戴,亦称“子猷访戴”、或者“剡溪雪访”,语出《世说新语》的《任诞》,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王子猷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哥哥。他想念一个姓戴的朋友了,就不顾雪夜寒冷,乘兴去访。但到了人家门口,却不敲门进去,理由是“兴尽”了,这个故事一向是中国文人潇洒、率性的典型例证。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
雪夜访戴图轴
作者:任预
尺寸:129×31cm
艺术时期:清代
任预,名豫,字立凡,浙江萧山人。笔墨初无师承,尽变任氏宗派。其山水中加人物、树石,位置衣貌,配合尤能出新。然懒病不改,非极贫至窘不画,亦不肯通幅完好,非诣有所弗至,性使然耳。得者转称为奇构。得赵之谦指授,亦善刻印。
5
春山访友图卷
作者:盛懋
尺寸:27.7x76.4cm
收藏机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群山连绵,山势巍峨,山下河面宽广,一叶扁舟前行。岸上二人在前,童子随后。山脚僻静处一座庭院隐现,可见前院后屋,院门外一仆人打扫,中间房屋内主客相谈甚欢,院内数人立于一侧。此卷无印款,从风格判断定为元人盛懋,而笔稍纵逸,或是明初画家之笔。
6
溪桥访友图轴
作者:沈周
尺寸:130.6x47.5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溪畔长林,下荫一桥,客纱帽策杖行桥上。对岸一山特起,方峻而皴笔无多。山陬林隙,寺宇微见屋脊。笔力苍劲,墨色苍润,与早年干笔细皴迥异其趣,而近于五十三岁之参天特秀图。
7
秋山访友图卷
作者:唐寅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经营位置”在访友图的创作中,绝非匠气的空间分割,而是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精神空间规划术”。它通过对山、水、树、云、屋、径、舟、人等诸多意象元素进行精密的方位排布、比例权衡、虚实调度和视线引导,将原本可能散乱的象征符号,熔铸成一个气韵贯通、意蕴深远的整体场域。
8
雪霁深山访友图轴
作者:戴进
创作时间:戊申冬十月(1428年)
尺寸:120×33cm
艺术时期:明代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
雪天访友,路途必然更为艰险。这暗示着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不避严寒险阻也要赴约,象征着对精神契合关系的执着追求,赴约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考验与升华。
9
溪桥访友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61×98cm
艺术时期:明代
《溪桥访友》这一常见画题本身就将“桥”作为核心意象,强调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连接作用。这些路径往往被处理得颇具难度——或陡峭崎岖,或狭窄险峻,暗示寻访真知与真友需要付出努力与诚意。
10
秋山访友图轴
作者:蓝孟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蓝孟,受乃父熏陶,能习家法,善山水,弱冠已名闻于时。壮年笔墨秀润,摹唐宋诸家,笔笔入古,继而致力于摹元,悉心“元四家”之笔墨,尤得倪瓒疏秀雅逸之韵致,殆过其父。对子久(黄公望)究心尤力,仿黄公望《山水图》神韵逼肖。
11
踏雪访友图轴
作者:孙枝
创作时间:1595年
尺寸:250x68cm
收藏机构:苏州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画中友人常居于幽谷深处,这并非刻意避世,而是文人心中“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理想坐标。
层叠的山峦如天然的屏障,将尘世喧嚣过滤,为心灵对话预留出一方澄澈的净土。蜿蜒而上的石阶或栈道,则成为从凡俗步入精神圣域的隐喻路径,每一步攀登都暗示着心性的修养与对高洁友情的珍视。
12
深山访友图轴
作者:吴山涛
尺寸:96×29cm
艺术时期:清代
吴山涛,新安画派名家,居浙江钱塘(今杭州)。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其山水画法挥洒自然,不落蹊径。
访友图中的建筑亦非寻常居所。简朴的茅亭、半掩的柴扉、依山而筑的精舍,其形制刻意摒弃了世俗的富丽堂皇。它们以谦逊的姿态融入自然,成为山水中“可居可游”的精神节点。这些建筑不仅是物理的居停之所,更是“心斋”与“坐忘”的道场体现,暗示着主人澄怀观道、虚室生白的内在境界。友人选择这样的居所,本身即是其人格与志趣的无声宣言。
13
秋山访友图轴
外文名称:Visiting a Friend in the Autumn Mountains
作者:董邦达
尺寸:90.4x95.2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董邦达(1699-1769),曾入内廷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作品善用枯笔,线条干毛而轻盈柔美,明快流畅,疏密得当,重视以烘染来加强干笔勾勒皴擦之韵味,使笔墨浑然一体。
文人画家总将友人的居所描绘在深山之中,这并非单纯写实,而是文人“小隐于野”理想的表现。
本单元剖析了访友图中常出现的自然元素与文化符号,解读了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化文人世界。从巍峨山峦到潺潺溪流,从苍劲松柏到幽深小径,每一个视觉元素都不仅是景观组成部分,更是文人价值观与精神追求的外化表现。
供稿:文化创意及展览部
编辑:魏 贞
责编:郁 峰
发布于:北京市上一篇:泉果基金调研容知日新,设备智能运维服务未来将向中小企业拓展
下一篇:没有了

